今天是: ,欢迎进入bet365提款时间网站!
当前位置:首页 > 特别关注 >

【中国教育报】答好幼有所育的时代新命题

2018-01-15 09:55:19来源:中国教育报??【打印】??【关闭】

“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,在幼有所育、学有所教、劳有所得、病有所医、老有所养、住有所居、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。”当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这段文字跃入公众视线时,细心的人们发现,“幼有所育”4个字首次位列其中。这意味着,全国一亿多学龄前儿童将有更加切实的民生保障,也意味着补齐学前教育这块短板尤为重要。

  回顾过去的一年,《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》《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办法》等政策的出台,为啃下学前教育这块“硬骨头”指明了方向、提供了方案。

  (一)

  加大财政投入、增加普惠性资源供给,是缓解“入园难”的有效之举;理顺管理机制、政府主动作为,是化解“入托难”的当务之急。

  “入园难”“入园贵”是个老大难问题,反映出的是家长对于孩子“好入园”“入好园”的殷切期待,也映照出公办园、普惠性民办园资源供给不足的现状。

  到2020年,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将达到85%,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到80%。这是十九大记者招待会上,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派出的“红包”,也是他坦言的一块难啃的“硬骨头”。

  2017年4月,教育部等四部门发布《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》,提出要增加普惠性资源供给,并给出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幼儿园、支持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办园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等多项具体举措。《意见》的出台,为学前资源的扩容打开了思路、拓宽了维度、提供了新的操作方式。

  增量是一方面,保质也同样重要。同年4月,教育部下发《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办法》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相较以往对无证园一关了之的做法,《办法》提出,无证园经整改达到标准后可以“转正”,也成为增加有效供给的务实之举。

  而随着这些政策的出台,全国各地一系列具体举措相继出炉:在北京,设立一批接收3至6岁儿童接受保育和教育的社区办园点;在武汉,小区住户达到1200户及以上的必须配建平价幼儿园;在郑州,未来3年将新建100所幼儿园。因地制宜,灵活施策,把满足民众的需求放在首位,让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”真正落地。

  除了3至6岁的群体,2017年末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的一句话,特别值得关注:要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精准施策……解决好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问题。

  当下,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,对于托育服务的需求再次上升到显性层面。面对公办缺“位”、民办缺“路”、标准缺失的托育服务现状,理顺管理体制机制,加大政府投入,为孩子出生后提供优质的看护成为当务之急,也是回应民生关切的温暖之举,让幼有所育真正实现0至6岁儿童的全覆盖。

  (二)

  幼有所育,师是关键。既要保证幼师的数量,更要提升幼师的质量,而首要的是,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上提高幼师的地位和待遇。

  2017年11月,幼儿园虐童事件引发舆论关注,更牵动着社会敏感的神经。国务院紧急部署全国开展幼儿园专项督导检查。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指出,要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、明确教师行为规范等方面采取举措。

  虽是个案,却反映出幼师生态更深层次的问题,把幼儿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摆在全社会面前。

  事实上,关于幼师队伍建设,近年来国家层面一直在发力,从2010年的学前教育“国十条”,到已经实施两期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,再到《国家教育事业发展“十三五”规划》,都提出了具体举措。学前教育专任教师数从2012年的147.9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223.2万人,增长50.9%;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2012年提高11个百分点。但由于我国学前教育“欠账”过多,师资问题的解决也绝非一日之功。

  而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实施,不仅从源头供给上明确要加大幼师培养力度,在准入门槛上提出“2020年,基本实现幼儿园教师全员持证上岗”,还从逐步实现公办园非在编教师同工同酬,保障民办园教师工资待遇,完善社保体系、职称评聘等多方面对幼师队伍予以支持。

  提升幼师待遇,让其劳有所得,是保障幼师有尊严、体面生活的最基本方式,更是吸引人才、留住人才的根本之举。只有愿意干、能干幼师的人多了,幼师的缺口才能尽快补上。广东佛山为此出台新规,幼儿园专任教师的最低工资须为当地最低工资的两倍以上;在武汉,政策要求民办幼儿园为教师缴纳“五险”后,工资待遇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。

  除了物质层面,幼师的专业性能得到认可、职业上有发展空间,同样是其地位提升、获得归属感的重要方向。目前,学前教育立法在积极推进,从法律的刚性层面保障幼师待遇和地位,值得期待。

  (三)

 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健全的人,杜绝学前教育“小学化”,不应仅是政府一方用力,而应成为全社会共识,真正还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。

  在上海,一对父母为了让两岁半的儿子不输在起跑线上,能考上知名幼儿园,给孩子报了5个培训班,结果孩子压力太大,出现斑秃,“聪明绝顶”了。

  不输在起跑线上,可起跑线到底在哪儿?

  近年来,“学前教育”小学化的现象愈演愈烈,背后是家长们愈发难掩的集体焦虑,是幼儿园、培训机构为名为利的集体狂欢,唯独对孩子们的感受重视不够,他们需要过早地起跑吗,又跑得快乐吗?

  《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》中明确,到2020年,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基本形成,“小学化”现象基本消除。可以说,这为逐步杜绝幼儿园“小学化”定下了时间表。

  各地也在陆续出台新规,天津对有“小学化”倾向的幼儿园“一票否决”,视为不合格;在辽宁,幼儿园实行“小学化”教育,将被降低评估等级;对于以往监管无据的培训机构,成都市出台民办培训机构设置指导标准,提出学前教育阶段学科培训不得实施“小学化”教育。

  当然,管理是一方面,更重要的是家长内心要真正明白,把孩子培育成一个大写的人,和自己赛跑,要远比提前学大量知识、和他人较劲有意义。

  学前教育到底要给我们的下一代带去什么?

  将近40年前,有记者问一位诺贝尔物理奖得主:“您在哪所大学、哪个实验室里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?”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回答:“是在幼儿园。”原因就在于幼儿园教会了他分享、多思考、仔细观察大自然等诸多宝贵的品行和习惯。这或许就是发展学前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。

  按照十九大制定的蓝图,到本世纪中叶,现在的学龄前儿童,将成为明天国家建设的生力军。今天,我们该给他们怎样的学前教育,未来他们又将还我们一个怎样的未来?这是新时代我们要实现幼有所育需要仔细思考的命题。

编辑:管理人员

官方微博
官方微博

@兰考县教体局
扫一扫 立即关注